“幸福的花儿心中绽放,快乐的歌儿随风飘荡……”华灯初上,元宝山区的市民们活跃在银河广场,和着音乐节拍放声高歌,歌唱家乡,歌唱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元宝山区财政“大蛋糕”分配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加大,累计投入民生资金73.4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一笔笔“真金白银”,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这些夙愿渐渐变成一幕幕真切可感的生活场景,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新改善,幸福像花儿一样竞相绽放。
社保网络兜好民生底线
翻开元宝山区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这本“大相册”,映入眼帘的是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络。
社保覆盖面越来越大。截至2016年11月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各类人员72889人,完成参保覆盖计划的99%;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7011人,完成参保覆盖计划的101%;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5062人,完成覆盖计划的99%;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93866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4736人。
雪中送炭的事越来越多。“如果不是这么好的政策,我早就没命了。”47岁的朱永桥1999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家里变卖了所有财产为他换了两个肾,十几年来,他一直服用抗排异药物,每个月一万多元的高额药费让他一次次面临断药的难题。“从2010年开始,医保报销的比例越来越大,我自己的负担越来越轻,去年给我报了近15万元,现在就是国家帮我养着这条命。”朱永桥说。
社会保障待遇越来越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5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最高支付限额12万元,增加商业大额保险15万元。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职工大病补偿比例由30%提高到50%,居民大病补偿比例由40%提高到50%。
“真金白银”的投入,无疑为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使元宝山区民生“相册”中的笑脸越来越多。
稳定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拥有一份踏实的幸福。家住平庄镇岭上村的王志刚原本在天津打工,2016年在区人社局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被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聘为设计师,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王志刚告诉记者,以前在外地总会惦记父母,这次终于在家找到了工作,收入也很可观,他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几年,元宝山区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大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扎实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切实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招聘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五年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1552人,开展城乡初始创业人员创业培训2036人,全区农民转移就业人数62747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40785人。
创业是就业之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元宝山区创新举措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这篇大文章。通过大力扶持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发挥带动就业“航母”作用。2014年和2015年和润农业和世元科技先后被批准为自治区“以奖代补”创业孵化基地项目,为企业分别争取到奖励资金200万元和300万元。2016年5月,占地3000亩、以返乡农民为主体创建的大北海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又申报为2016年度自治区“以奖代补”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以园区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区几大创业园区吸纳就业人员达6000多人。
全面小康共筑幸福之基
如何让百姓享受更有保障、更为公平的生活,拥有更有尊严、更为出彩的人生?人民幸福是衡量民生工作的标尺。元宝山区在兜好底线、夯实根本之后,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幸福,从越来越鼓的腰包中传递出来。截至2016年9月底,元宝山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
幸福,从摆脱贫困的数据中洋溢出来,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2016年,该区通过“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金融扶贫、易地搬迁等多项扶贫措施,带领2905人脱离贫困队伍。
一串串温暖人心的民生数字背后,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幸福指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元宝山区将带着“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情怀,努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全力打造绚丽多彩的民生版图。(赤峰日报)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