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原黑金子”闻名于世的元宝山区,曾坐拥国内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露天矿、“八五”时期全国五大露天煤矿、新中国首家整套引进德国火电机组的坑口火力发电厂。一部缘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发展史述说着元宝山区的肇始与开埠。
时光逝去,由于对煤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让进入21世纪的元宝山区褪去了骄子荣光,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现实问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唤起了元宝山人的激情,开始迈出向北开放、向海转身的崭新步伐。
产业体系“聚起来”
“我们必须跳出旧思维来思考和谋划元宝山,用元宝山的资源、内蒙古的资源、全国乃至世界的资源建设好元宝山。”元宝山的建设者们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己,打开了大开放、大发展的广阔空间。
元宝山区是我市唯一一个资源转型试点城市,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近年来,该区高瞻远望、科学谋划,把“加快经济转型,加快产业调整”作为推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2006年,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简称开发区)应势而立。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在此入驻企业38家、投产25家。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63亿元,利税7719万元,实现就业5000人。现有总投资37亿元的国电赤峰化工煤制化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宁夏伊品系列氨基酸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开磷瑞阳化工公司季戊四醇项目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快速发展。
2016年,元宝山区出口创汇1.0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22%。作为元宝山区工业项目建设的龙头之地,开发区的发展展现出该区经济转型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占全区经济比重逐年增大,为改变该区一煤独大、煤电主导的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作用。
产业链条“连起来”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元宝山区立足区情实际、实现强区富民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元宝山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转方式同延长产业链条相结合上下功夫,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阔步前行。
在开发区的最西端,已经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的马林有色金属产业园,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在这里吹响了“集结号”。目前,该园区拟入驻企业已有3家,2×350MW自备热电联产项目、赤峰云铜50万吨铜冶炼项目和金剑铜业40万吨铜冶炼项目均已进场。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建成100万吨电解铜项目,同时建设铜管棒、铜板带、铜线杆等项目及下游产品项目,实现加速铜产业链向附加值更高、能耗更低、污染更小的电线电缆等领域拓展,提升铜产业水平,打造一个从废铜回收、铜冶炼到铜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开放步伐“走出去”
在赤峰(元宝山)国际物流港内,载满物资的集装箱列车从物流港驶出开往天津方向。至此,天津港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开行。
铁海联运班列的开通,不仅为元宝山区的优势产品开辟一条直达港口的便捷通道,也填补了锡赤通地区和沈阳铁路局到天津港无铁海联运的空白,更是开辟了锡赤通地区出口物资外运的新通道,为锡赤通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提供了新助力。
该区将借助物流港的多方优势,打造国家和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及国际矿冶能化产业、金融、物流资源聚集区、国际海陆联运新通道节点枢纽、公铁海多式联运中心和锦朝赤锡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合作平台。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区域性矿冶能化产业资源和物流资源聚集区,年交易额预计达300亿元,实现税收达5亿元,带动就业岗位10000余个。
一组组发展数据诠释了元宝山区跨越发展的前进历程,一个个深化对外贸易交流合作的发展成果描绘着元宝山融入世界的多彩画卷。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元宝山正阔步走向世界,迎接光明的未来。(赤峰日报)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