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外媒看宝山
“德善之花”别样红
外媒看宝山  加入时间:2017-01-09 14:45:53

  201612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亲切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户文明家庭代表。此次表彰大会上,我市孙庆国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这是我市唯一入选的家庭。79岁的单景芝老人代表80岁的老伴儿孙庆国和全家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孙庆国、单景芝老人所在的元宝山区平庄西城街道紫辰小区,对这个特殊的家庭进行了采访。单景芝回忆起习总书记与自己握手的画面,心情仍然无比激动,特别是提到习总书记称赞与会代表“你们都是好样的!”那一刻,单景芝老人眼圈不禁红了起来……

 

  记者在孙庆国、单景芝老人的家里看到,这里既没有豪华的装修,也没有高档家具家电,但是挂在墙上的家风和家训却格外醒目。书桌上摆放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奖镜和大红证书,仿佛正讲述着发生在这个平凡家庭里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孙庆国、单景芝和5个子女都是人民教师或有着从教经历。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说学生成长、谈工作心得、议教育方法,是一个有口皆碑的“教师之家”。

 

  孙庆国、单景芝老人都是有着4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孙庆国1960年从赤峰师范学校毕业,以优异成绩被选拔到赤峰农牧学校任教,一年后,志愿选择到林西县工作,先后在林西县中学、林西县小城子中学、林西县英桃漠河中学任教,1984年调回老家元宝山区,先后任建昌营镇中学校长,元宝山区教育局工会主席、党总支书记、教育督学等职。单景芝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丰富的学识、对学生无私的爱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成为教师队伍的楷模。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位老人坚守清贫,任劳任怨。尽管家里清苦,但他们还是紧衣缩食,从微薄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为学生垫付学费、买学习及生活用品。孙庆国的工资很多时候都因为资助学生而不能全额拿回来。单景芝经常把家庭困难学生领到家里吃饭,帮他们补习功课,缝缝补补。他们既是良师,也是亲人,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孙爸爸”“单妈妈”。

 

  身教重于言教。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孙庆国夫妇的5个儿女都先后走进教师队伍,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大女儿现任一所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二女儿在元宝山区教育局师训中心工作;三女儿现任一所幼儿园副园长;小女儿中学任教4年后调到政府部门,作为政协委员,她的提案仍大多和教育有关;儿子参军回来后也进入了教育领域。现在,一家人都以是一名人民教师为骄傲,都以拥有“教师之家”称号为荣。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记录着这个教师之家对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孙庆国、单景芝家庭有11名党员,从1993年起,他们坚持20多年每年“七一”都要重温入党誓词,举办家庭“党员学习日”活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

 

  孙庆国、单景芝老人出生在旧社会,苦难的生活使他们对新中国倍加热爱。作为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们始终要求子女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母的影响下,5个子女从小就积极要求进步,都在二十几岁时光荣入党。他们工作积极肯干,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家7名党员都曾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小儿子结婚后,儿媳也很快入党,现在全家已有11名党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

 

  自1993年起,每年“七一”党的生日,孙庆国都会举办家庭“党员学习日”,一家人围坐一起,每人拿出一份书面或口头的工作和生活汇报。孙庆国和单景芝每天都要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并经常提醒子女,作为共产党员不能忘记优良传统。孙庆国从报刊、电视上了解到党中央的号召后,特意把习总书记关于“八项规定”等讲话收集整理,春节期间,作为特殊的“红包”发到每个孩子手中。

 

  201551日,正逢孙庆国入党50周年。他召集家庭党员在家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那天,家里客厅的墙上悬挂了一面鲜红的党旗,在校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的大女儿主持,全家11名党员每人胸前都佩戴一枚党徽,在党旗下,孙庆国领读重温入党誓词,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进行了党的知识问答竞赛。孙庆国深情讲述了自己50年前站在党旗下的激动时刻,以及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共产党员的难忘历程。一次朴素而庄重的党员活动,让每位家庭成员都深受教育和感染。孙庆国带领全家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照片,后来作为全市精神文明现场会的公益照片进行了展览。

 

  孙庆国、单景芝制定家风、家训,作为家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单景芝精心服侍体弱多病的婆婆25年,与邻里和睦相处。子女更是争当孝星、奉献爱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之家”。

 

  孙庆国、单景芝老人在治家立业历程中,制定了以“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孝老爱幼、勤俭持家,夫妻和睦、团结互助,修身养德、亲善远恶,诚信忠厚、好学进步”为内容的家风和以“孝、善、勤、正、和”为内容的5字箴言家训。这成为全家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

 

  1963年,孙庆国和单景芝结婚不久,贤淑的单景芝就把体弱多病的婆婆接到家中照顾,在共同生活的25年里,单景芝一直对婆婆尽心孝敬,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省吃俭用,坚持每天给婆婆冲一杯鸡蛋水滋补身体,是远近闻名的好儿媳。婆婆去世多年后,古稀之年的单景芝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文章《忆婆婆》,发表在《元宝山矿工报》上,感动了很多人,也为众多家庭做了一个孝老爱亲的榜样。

 

  两位老人还用自己的言行,熏陶和引导儿女及身边的亲人,善待他人、热爱生活。如今,5个子女的小家庭都幸福美满,孩子们都在父母身边居住,经常回家围绕在父母身旁,祖孙三代18口之家充满了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和谐风尚。2012年,在孙庆国和单景芝携手走过50年的结婚纪念日,儿女们特意为他们举办了简朴而温馨的金婚纪念典礼,当地报纸曾对两位老人感人的金婚故事进行了报道。

 

  孙庆国一家不仅团结和谐、文明向上,还富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搬家18次,无论在哪里居住,都与邻里相处和睦。退休后的两位老人总是闲不住,为社区群众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喜爱花草的孙庆国是社区义务园艺指导员,常把自家花草送给前来观赏的人,还为社区义务编写小报长达4年。单景芝利用空闲时间用边角碎料做了上千个椅子坐垫、鞋垫、沙包玩具等,送给幼儿园小朋友及社区、诊所等需要的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儿女们作为爱心志愿者也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参加扶贫助学等公益活动。

 

  孙庆国、单景芝酷爱读书,写了上千首诗歌。出版了两本诗集,第三本作品集也将面世。几个子女好学上进,多有作品获奖,是一个人人点赞的“书香之家”。

 

  孙庆国、单景芝老人退休后,仍然书不离身,笔不离手,眼看手写,关心时事。书桌上、床铺上摆放着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饭前看,睡前看,随时看。他们还经常一起用毛笔抄写《三字经》《论语》《千字文》《弟子规》等。孙庆国古典诗文功底深厚,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用诗的形式展现出来,多年来积累了上千首诗歌,在70岁和75岁相继出版了两本诗集《明心集》《静心集》,第三本诗集《悦心集》也即将在孙庆国迎来80岁生日之际付梓。单景芝2014年写下了5万多字的《父亲母亲一本书》,以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感情讲述了父母忠于革命、艰苦奋斗的一生,字里行间表达了深切的怀念父母之情。同时,单景芝还以家常生活为素材,画了400多幅插图小画,子女们将他们整理编辑成一本厚厚的画册,取名为《养心集》。孙庆国几本诗集里所有的插图都是由单景芝一笔一笔亲自完成,两位老人诗文同书,相得益彰。

 

  在父母的影响下,孙庆国、单景芝的几个子女都好学上进,有多篇诗文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二女儿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其文章被报纸发表并作为精品推荐。小女儿曾从事多年宣传工作,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曾荣获全国摄影大赛金奖,2008年出版散文集《阳光的舞蹈》。

 

  家和万事兴。孙庆国一家温馨和谐的家风,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青年人不断进步向上,让老人老有所乐,愉悦着自身也温暖着身边人。自1988年至今,这个家庭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赤峰市的“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标兵户和“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孙庆国、单景芝两位老人携手半个世纪营造了一个和谐幸福的全国文明家庭,他们说,要建设好一个家庭需要几代人努力,更要努力代代相传下去,让“德善之花”盛开在每一个子孙后代的心中。(赤峰日报)

 

                                                                     [责任编辑  李艳波]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002781号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